裴松之的著作,除《三国志注》外,还有《晋纪》《宋元嘉起居注》《裴氏家传》4卷、《集注丧服经传》1卷、《裴松之集》13卷等五种,但都亡佚了,只有《三国志注》留存至今。
《三国志注》的内容,裴松之在《上三国志注表》中作了概括,大体为补缺、备异、矫妄、论辨四类。所谓“补缺”,就是补充陈书不曾记载而又有保存价值的史料,这是裴松之注书的重点;“备异”是将各家史著中互不相同,甚至对立的记载一并收入,经过比较鉴别,能判断的则写出结论,不能判断的留待读者或后人去判断;“矫妄”就是引举史实以纠正陈书中的明显错误,“论辨”则是对某些史实的考辨和评论。清人撰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又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,“综其大致,约有六端: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,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伪异,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,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缺佚,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,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”。其实,这不过是对四类问题的扩充。
以往学者对裴松之《三国志注》褒贬不一。贬者如唐代刘知几责其“喜聚异同,不加刊定,恣其击难,坐长烦芜”[12]。褒者如明代胡应麟赞其“综核精严,缴驳平允,允哉史之良臣,古之益友也”[13]。亦有褒贬相兼者。可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不可否认,裴《注》有征引太博、不免芜杂的缺点,但总的说来,不失为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名著。